翻閱書架上漸積塵灰的國文課本,才赫然驚覺初次拜讀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二上的某個汲汲於課業的日子……。
該說是偶然,還是某種必然?直至今日,我仍未忘記當初看到部分《文化苦旅》中節錄的內容時,心中受到余秋雨先生那股對文化的深沉與崇敬、對蒼生庶民的憐憫胸襟、還有別於一般的遠見及體物所深深震撼。更不曾料到,當我買下《文化苦旅》一書後不久,便在因緣際會下寫下這篇觀書讀感。我不禁感到懷疑,自己生澀的文筆是否有法完整訴說心中的想法,以及那字裡行間的各種體悟。
縱觀埃及、兩河流域的古文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非旦僅是漫長悠久如此,亦是所有最早的遠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而最連貫之佼佼者!它經過黃帝與蚩尤的大戰;看過那偷靈丹而飛往廣寒宮的美麗嫦娥;悲泣過投入汨羅江自盡的詩人屈原;它也曾參與過三國爭霸,用雙眼見證了戰將瀝血戰場、兵馬倥傯浩大而悲愴的慘烈戰役;目睹過唐玄宗所創的太平盛世以及其後逐漸走向的衰敗傾頹,它看過連年烽火、被亂世左右的兒女情長……。
五千年的歷史太長、太沉重,那非勘一人所能負載。越是孜孜卷讀這由過去累積而成的歷史長河,越是像深入無盡的河水中,摸不著底、亦摸不著岸。這河水參雜著太多的血與淚,因此誤啜一口,即便嚐入鹹苦酸澀。因此,當這位有著美與歷史素養、有著纖細敏銳的心靈卻不拘泥於兒女傷情、有著遼闊胸襟的文人展開他對文化的旅行時,這旅行即是苦澀,苦澀於他駐足時所停留的剎那──藉著留於至今的遺物飛溯至當年輝煌而燦爛的時刻,而當他回神於今,驚覺是非成敗轉頭空,眼前所剩只餘象徵與虛幻、當他看見身旁的遊客拿著相機拍照、嘻笑,他的內心怎能不苦?為這逐漸被遺忘本質與消逝的過去?
話雖如此,一本純粹悲嘆文化消逝的抑鬱之作是不可能廣受大家好評、連年十載至今仍不時被提起的。《文化苦旅》並非一本僅哀悼過去的悼書,藉由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文人獨有的文學美感,此書巧妙使用了瑰麗的文辭融合中國各地的名勝古蹟與屬於它們昔日的記憶。
書中纏綿細膩的筆觸生動將他對歷史與文化的崇敬與喜愛表達出來。而當他提到都江堰時,他稱頌李冰,為了他留於後世的偉大工程,為了他造福庶民百濟的功德而深思評判;他提及西湖,最稱頌的不是一輪輪淒美動魄的故事,而是蘇堤與白堤給予人民的福祉。天一閣、道士塔,看似單純的為被埋葬於黑暗虛無的文化遺產所痛泣啼血,但那難道不是想到未來的炎黃子孫無法了解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感到悲痛嗎?《文化苦旅》,不是對歷史的追悼,而是作者對文化感悟所苦的心思從字裡間的流露、而在這之中還有著對社稷黧庶的悲憫情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因為用雙手將門打開、赤裸著腳走向泥間、以虔誠的心來仰望先烈留下的種種、以謙卑的姿態去瞻望巍峨青峰,使這位文人能以宏觀的視野去寫下一篇又一篇令人驚嘆的動容之作!藉著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與古蹟名勝,《文化苦旅》一書讓人以另一種更高更廣的角度去省思過去,將其稱作經典之作亦俯仰無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