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戰火綿綿的那一年,在國共內戰中敗退的蔣介石軍轉進到了台灣,也在台灣海峽的兩岸畫下了鴻溝。多少人離鄉背井,多少人妻離子散,這些我從不知道,記得當時的歷史老師,不過是輕描淡寫的講解大概的過程,並沒有刻意注重或強調這段歷史,對我而言,這段歷史如同與秦始皇般的遙遠;然而在這些史詩的背後,竟隱藏著這麼多令人感到心痛的故事。

  「歷史」,對史學家來說或許只是文史上的記載與評論,而又再轉換成課本精簡的文字後,很多歷史因此走了樣。作者龍應台所寫的這本書,是為了還原這段「歷史」的空白,這一段,我所陌生的真相。

  古人云:「寧做太平犬,勿為亂世人」,這句話如果要說是我看完這本書最深刻的體悟也不為過。本書的作者從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開始說起,但是重點卻放於二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在我看來,這場戰爭幾乎是被迫發起的,當時的士兵或許大多都是非自願的,在他們的心底,又何嘗不希望世間太平,更或許他們的年紀並大不了現在的我多少;想想,十七、八歲的年紀,身在太平時代的我還被父母保護在羽翼下快樂的成長、求學,然而他們呢?卻被迫遷移至遙遠的國度,打一場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戰爭,更甚至不明不白的丟失了他寶貴的性命,這樣的他們,又可以要求誰來保護?

  這本書說來是讓我看了最為心痛的一本書,它切切實實的記錄著我的祖父母那個年代所見證的事情,也讓我知道以前在歷史課本裡從來不會知道、找到的東西。例如: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但是到了二戰結束之後存活者卻剩下不到五十人。莫說那些有名的烈士,在這段歷史的悲歌中曾有多少青年因為莫名中的命運,從士農工商轉而提槍上陣,或而被日軍俘虜或因戰陣亡,也有的人被送到南洋去做苦力,由於戰爭的緣故而導致物資缺乏的生活,最後因體力透支而一一的倒下、死亡,生活在這樣年代的人,我不知道「國家」或是「民族」對他們而言,是否是比較重要的?更或者是他們也別無選擇?

  在那個年代裡,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被複雜化,有太多太多單純的做法都被扭曲,然而活下來的人沒有聽過一句「對不起」,而這些生還者又何嘗有錯?如果不是軍方命令,他們願意這樣對待那些俘虜嗎?若不殺人,難道要站著讓人殺嗎?然而,身為後代的我們又能夠說些什麼呢?若真要說:是歷史的無奈,還是被擺在錯誤的年代當中?又有多少人是像他們一樣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在這大江大海之中呢?當年爺爺的故事總是說不完,但是年幼的我卻不曾留意,現在仔細回想,那種傷痛,怎能用三言兩語來輕鬆帶過呢?

  我真的要說,戰爭只是那些當權者的政治手段,為了那些人,讓戰爭活活拆散了多少的家庭,打碎了多少父母的夢想和希望?然而,戰爭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洪禍,是種利用暴力讓他人屈服的行為。這個道理,人人都了解,但卻是人類不曾停歇的遺憾,也是從來沒有從歷史中獲取教訓。

  最後,此書讓我學會最深的感受,莫過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寫的序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滔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功,……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談中。」,世上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流向大江大海,然而,水是萬物生命的起源,也終是人類最後想回歸的地方。或許人們必須真正學會了江河之所以能夠海納百川的意義時,世間方能太平吧。

----------------------------------------------------------------------------------------------------------------------------------------------------------------------------------------------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國文教學組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