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齊邦媛的《巨流河》一書時,我總喜歡卸下那張嵌上戰時烽火滿天照片的封面,隱身在那樣封面下的真正書封,我沒有把握能確切詮釋設計者的真正意念,但在那看似只是幾筆墨線簡單勾勒過的赭紅一片中,我彷彿看見了那條巨流河綿延不絕的流,流過兩岸,隨著時代推移直指「啞口海」,而它應當還繼續緩緩流動著,因為那時光的步伐是從來不曾停歇,下一站呢?它將會流向哪?
《巨流河》一書起始於筆者描述她的家鄉東北,那個國際情勢無奈下的東北和她家庭背景諸如她的祖父母等等,但其中著墨最深的,是在寫她的父親,如同那時候的許多年輕人,她的父親齊世英優秀、上進、充滿著抱負理想和新思想希望能夠改變自己國家的積弱不振。
書中充斥著漫天烽火,一再的,他們看著自己的故鄉淪陷進而展開了流亡生涯,跟著她的父親繞過了半個中國來到重慶沙坪壩,最終跨海來到了台灣,逼迫他們的,是那個大時代下的動盪,我不知道是說他們幸運與否,相較於許多在戰火家破人亡的人們,他們一家很幸運的幾乎都存活了下來,但活著的人就是幸福嗎?他們只能眼睜睜的承受失去自己最根本的故鄉的心痛。
本書以經過若干年在台灣的歲月,作者終於返鄉,探望了她年少時的英雄張大飛的墓碑和九一八事件七十週年時她前往瀋陽參加東北中山中學以她父親名字為名的圖書館啟用典禮,並坐火車到大連看海流向台灣啞口海作結。很平靜的收尾,她的空中英雄燦爛的殞落了,然後歸於塵土;瀰漫的硝煙也化於無了,徒留刻在岩石上記憶的痕跡供後人朝拜。
貫穿此書中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成長經歷相當撼動我,我想作者的父親也許不算是個好父親,理想的宏大以致他的愛必須分給太多太多人,家庭並未被擺在第一順位,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從未忽視,從在顛沛流離的戰亂中他依然讓作者不間斷的學習可見一斑。是那樣對學習的堅持造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女性作家,她對文字運用的功力之深厚和學識之淵博從書中不斷穿插著古今中外作家的詩詞名句可窺見,那樣的信手拈來究竟需要多少時光在鑽研和多少對知識拼命吸收的慾望?對此,我想現在的我們都該當感到羞愧。
此外,經由閱讀此書我更深入了解那個早就被時間沖淡的歷史瘡疤。我們從未經歷,在歷史課本上讀到,認知僅止於不帶感情意義的名詞,但現在彷彿身歷其境,我好似面對著那些民族英雄所面對的,他們為國家留下男兒淚,我也紅了眼眶;他們為國家收復而歡欣鼓舞,我的心緒也跟著激動不已,我們有著同樣的根,近一個世紀後的現在我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只因我們有著一樣的膚色,流著一樣的血液。我想,這將成為會跟隨我一輩子的記憶,不論是作者的英雄張大飛、她記憶中永遠挺直腰桿的父親、曾為了我們的國家努力奔走的志士們,甚至,所有的在那個時代也被戰爭的大刀一刀奪走的烈士,在很多人的心中也許他們早就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帶走,但現下他們也都成了我的英雄,願他們會為了多一個人記憶著他們而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