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文化苦旅》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當我重拾起這本書時,又有不一樣的見解,加深了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認識,並啟發了我對此的反思。文化是不斷地在改變的,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共同解決文化上的問題,發掘中國文化的蘊含,保存前人遺留下來的,使中國的文化與歷史繼續流傳下去。
余秋雨先生的人生經驗豐富、學識淵博,對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深入的透析與了解,從多方面的觀察進行描寫,並且引用不同的文學作品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喚醒每個人對於文化的意義,帶領我們進入中國文化的另一雲端。因此,這確實是一次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對我來講別有風味,這是一趟心靈之旅,所去到的地方皆是文化的氣息,他以主體心靈與審美客體的敏感度,讓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知識、空間與時間做延伸。雖然單單只是散文隨筆記遊,但是作者筆下除了包含自然美景的觀賞,也蘊涵文物民族之心,在時間的洪流之下,歷史文化、藝術美感與社會現實的探索中,以較高的眼光思考較大的問題,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索與反省,人和自然、歷史交融在一起,滲入筆墨,開掘出深藏內心的情感,因此,他創造了更多人文文化與自然文化價值,展現出中國生命的地位價值,描繪了生命的永恆,以及人文山水的廣闊與偉大。
在〈風雨天一閣〉中作者敘述了艱苦的藏書經過,雖然造紙術和印刷術都是中國發明的,但書籍在中國卻無法流傳下來,正如〈風雨天一閣〉中的范氏保護天一閣的藏書,但也逃避不了被盜竊及被戰火摧毀的厄運。又好像在〈藏書憂〉中,作者感嘆書籍在藏書者去世後往往像孤兒一樣到處流浪,最終不知去向,白白浪費了藏書者一生的努力。
從〈筆墨祭〉中,提到筆墨文化消失的原因:「過於迷戀承襲,過於消磨時間,過於注重形式,過於講究細節。」作者對於毛筆文化的消逝而有所感慨,相信在現今的社會中,能夠以毛筆寫得一手好字的人並不多了。我們常常過度重視群體的差異性,而往往忽略了獨立人格的發展,於是他們的毛筆書法便逐漸仿效前人的特色,而缺乏自我的創造,就像是在時間的物換星移之下,原有的文化受到外來的衝擊下,也容易受到大家漸漸淡忘了。
〈沙原隱泉〉敘述作者在沙漠遊歷的過程,說明一些人生的道理。作者說:「在沙漠中行走不能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因為被人踩過的地方太鬆,只能用自己的腳去創造一行屬於自己的腳印。」作者提到登沙山時越用力,腳就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厲害,反而要溫柔地、慢慢地爬才行。正如我們做事有時候越急迫反而越壞了好事,即所謂「欲速則不達」,凡事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就能夠事半功倍。
這是作者所嚮往的人文山水,也正是中國文化的欽羨者、追尋者內心所嚮往的,書中所記錄的浩湯江流、叢簇林木、文化遺址、道觀廟宇、歷史典故,讓我們深入其中,心中一直保有對中華文化遺產敬佩與尊重,卻因為中國與台灣地域環境性的限制,所以在意境的體會上難免有些生澀與隔閡,假以時日,我也要踏上屬於我的文化之旅,重新塑造生命對於文化的觸動與感受。
透過文字,看到一個文人對於文化的渴求;看到歷史與文化漸進式的過程;看到民族文化保存與流傳的艱辛;也看到這些珍貴的寶藏如何在短時間黯然消失,不知不覺地感染了作者的文化情懷,像是以筆墨做為生命與生命間傳遞的媒介,讓我深受感悟到歷史的流傳,體會到歷史與文化的溫度。
俗語說:「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能夠親身遊歷大江南北,以探索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固然可獲益良多,但在我們還未有足夠的人生真正的去了解,不妨仔細咀嚼《文化苦旅》中所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文化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