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龍應台女士著作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表面上是對兒子講述自己生命的來歷,實際上是對現代年輕一輩述說當代歷史狀況。

  她自己也提到還是歷史的小學生,因此,在面對這段歷史的述說,在二十年前就有的想法,從十年前開始計畫,兩年的準備,四百多天的實際走訪,尋找猶如破碎網絡的歷史片段。

  書中多採用口述回憶的方式,將一九四九年左右那段即將被人遺忘的事件、被歷史忽略的人,經由龍應台女士筆下紀錄,她本人的父母輩是外省人,參考背景由父母遭遇寫起,直至同代、國族、世界再回到個人家族身世,匯集了過來人所殘留的記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段往事題為〈一支香〉,是蕭萬長先生對那時的記憶,大致是在描述家中無米下鍋,連生病也請不起醫生的極度貧困,然而嘉義出現一位醫師,讓窮人得以免費就醫,村內人民皆很尊敬,更是他們家的大恩人。可惜當時二二八事件,當地的鄉紳多數被五花大綁,當眾槍決。當時他八歲,親眼看著家中的大恩人,在槍聲後緩緩倒進血泊中,在母親那得到一支香,蕭先生在血泊前低頭跪了下去。

  裡面還諸如此類記述著當時代所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事件,可看出她並沒有完全站在哪一方,不去討論正義是在哪一方、不去指責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之間的罪與罰。她只是想把人物面對時代的衝擊,在拼命、掙扎、流血、傷痛……等等的過程、心境以及遭遇,細細記錄下來。

  沒親身經歷過動盪時代的我們,在時間將一切仇恨消磨後,雖難從字面上感受到,可歷史仍會保存這一切。在看盡當時代的傷痛後,我想多數人可能也會和我一樣,試著想想其實不論國家的權利所主導,又或者是我門希望哪一方為正義,都不在是重點了,因為個人的命運受國家的權利所主導,但是一個國家最後的走向,仍然是由人所影響著,往往命運的分歧點,就取決在一瞬間所作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將左右著一個人往後的數十年,甚至是一輩子,而暫別若是發生在亂世,也恐怕淪為一世的永別。

  在時代的巨輪下,人門只能選擇屹立不搖地站著、咬牙彎腰的苦撐亦或是痛痛快快的倒下,其中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想起書扉頁的這一段話:「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勝利的背後何止揹負白骨千萬,而這千萬白骨葬送得來的勝利,真的值得喝采?由同胞白骨所築起的功業,又有何值得喝采之處?不論結局成與敗;不計結果得與失。哪怕是擁有再多,冠冕堂皇的場面話去加以包裝修飾,戰爭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

----------------------------------------------------------------------------------------------------------------------------------------------------------------------------------------------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國文教學組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