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翻閱一本由理工頭腦的作家寫的書,心想內容不是申論某些煩惱雜亂卻有序的定理,就是教你一堆做人的大道理,讓你不得對的書說:「天啊!你在胡謅些什麼!」意外的是內容卻是傾訴社會上種種你所不知的一面,那些不願去面對的事情,和枯燥乏味的定理申論毫無關係,而李家同先生正是這種作家。
在李家同先生筆下的故事,沒有曲折離奇使人訝異的小說情節,沒有讓人既羨慕又忌妒的男女情節,一切僅是由作者本人最樸素的描寫。而閱讀起來,既沒有咬牙饒舌的字眼,也沒有華麗的詞藻,可用「樸實無華」去形容。但也許正是因為故事內容如此的樸實,如此的平易近人,在不知不覺中波動了人人內心中的那一條弦,而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在書中描寫的社會對殘疾的歧視或是不正確的關心,令人省思自己是否曾經也犯過如此的錯誤,然而所謂的錯誤不是厭惡,而是可憐!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社會總是將殘疾者塑造成可憐需要同情的人,此舉確實獲得了眾人的同情,卻無形中悄悄的扼殺了他們的未來。殘疾不能代表他們不能和我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殘疾也不代表他們總是需要別人的伸手支援,這些都是不實際的,也正因為這些過度的幫助,反而限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我們該做的是鼓勵與支持他們走自己的路,在他們有困難時扶助他們一把,相信他們能為自己找到一片天。
故事中也不時透露戰爭的可怕,在〈紐特,你為什麼殺了我?〉極其精彩。以常人的眼光來看「戰爭的可怕」僅在於人殺人,治安混亂。但是,那篇故事中戰爭的最大恐怖,而是指戰爭會將一位善人變成位劊子手。還有些許的內容表達對於在上位者,被權勢、利益、頭銜沖昏腦或是表裡不一的不認同。
而在於〈讓高牆倒下吧〉此篇,可以說是全部中心的結論,雖然,故事寫的是德雷莎修女的事蹟、作者在印度拜訪德雷莎修女的經過和在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當義工的過程。一開始,作者說的那面牆,只是一間修道院的高牆,在內的修女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卻被高牆阻隔著,而外面卻如地獄般的讓人顫慄。貧窮人無所不在的在此地生活著,小孩子在街頭中乞討撿拾,不用提起他們是否有下一餐,連晚上能睡哪都是問題。而老年者更是讓人心痛,有些是身體被老鼠、蟲咬爛,卻因行動不便,只能默默忍著痛苦,僅能等著死亡。
而第一個離開高牆外,決定去幫助那些貧窮人的正是德雷莎修女。在她長期努力下,世界越來越多人挺身而出和她一起照顧貧者,然而能集結這麼多的社會力量,並非德雷莎修女個人宣傳或是什麼機構做廣告,而是她的精神與事蹟感動了社會,敞開了許多人的內心。在此,就可以了解所謂的「高牆」正是人內心中的「牆」當你了解到社會有那麼多的人需要我們去關懷,伸手去幫助,聆聽其心聲,用力去支持……卻因為不了解對方,而產生一道無形的隔閡,這是如此的可惜!當你嘗試去將此隔閡突破,也許人生將會海闊天空,擁有的不在是有形的事物,而是內心最充實的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