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導讀的時候便深深的被這本書所吸引,並不是因為我對科學的好奇心使然,而是他描述的方式,讓我想了解科學是什麼。從上高職三年以及到大一為止,我沒有再碰過有關科學的事,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著不的要地不科學事物,好比價值觀念、道德價值、生命意義甚至是宗教……等,這些在我看來與科學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經過費曼用科學的方式解釋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他開啟了不同的視野讓我去看待這世界的每一件事,這也確實讓我好過了些,因為理性的思考,讓我不在以個人的立場去思考,而是以全方位的想法去思考,他也改變了我在看待學術上的理論時,保持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正如他所說的,有懷疑和不確定,我們才會更進步,這讓我受益良多。
費曼在第一章,反覆不斷的透過解釋科學和實際上的例子,不斷的告訴我們無知哲學的重要性,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科學之事都是不確定的,一個新的法則都是由科學家的一個新觀點衍伸而出的,所以科學家早就習慣面對存疑和不確定性,就像他所說的,我們必須讓通往未知的門半掩半開地,容許可能犯錯的機會,這也讓我想起藝術也是這樣,它是這麼的廣大無邊,我不能保證我做的一定是對的,正如沒有一件作品是完美的一樣,正因它不完美才顯得美麗,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存在。
在第二章當中他提到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和延伸出來的問題,它在一開始時就先表明了,大部分的科學家都不信神,多半都屬於無神論者這個事實,他為了讓我們了解原因而講了一個例子,一個受教於科學的年輕人,他學會了使用科學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也就是存疑的態度,因此他產生了疑問,究竟上帝存在抑或不存在,但現在問題轉變成,我有多確定上帝真的存在,這並沒有正確的答案,所以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確定神是真的存在的論點,另一個是差不多確定相信有神是一件錯誤的事的理論,但最後費曼下了一個結論就是科學不能否定神的存在,而相信神又同時相信科學並不會造成衝突。
最後,在第三章他講述到許多貼近我們生活的觀點,看這章就比較能了解費曼先生看待事物的方式了,真的覺得科學家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許本身就跟我們其他人不一樣,他不會著重在討論的議題上,他是將這整件事放大來看,並確定它的正確性以及合理性,我們有多少是這麼做的,當遇到一件事情時,我們當然就開始被牽著鼻子走,開始去探討這問題的答案了,但費曼先生卻不這麼做,他會先看這件事情的討論與否,有一篇看了覺得寫得很深得人心,例如他說了收視率調查,其樣本到底是取哪個地區這你並不知道,他或許只取了一個區域,或一個城市就說他們收視率好,而我們就這樣信以為真?還有另一篇是在講述記者經常犯的錯誤,他經常會假定一般的大眾會比他們還笨,因此在寫報紙或播新聞時,經常將事情寫得淺顯易懂,但他們卻常忽略了,也許有人懂或者有人想搞懂這件事,因此,他最後下一個結論,記者因為不懂這方面的知識,又假定民眾們都是大白癡,所以叫專家學者們講得淺顯易懂,但其實他們本身才是大白癡,我不能任我看到的時候卻是被他下的結論嚇了一跳,而久久不能自已。
看完這本書覺得受益良多,很多事情原來我們都沒有搞懂,還自以為懂了,其實這是最要不得的,我們必須要有好奇心、存疑之心、不怕犯錯的心,我們才會進步,不是錯了就一定是錯的,費曼教導我們,要'更珍惜犯錯的機會,不要一開始就設定每件事情都要近乎完美,這一我們一定會失敗,我也要好好得像這個科學頑童看齊,不再拘泥於小事情上,放開心胸去接受不完美的事,才有改進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