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完《這個不科學的年代!》後,最讓我意外的是,在我的潛意識中,有諸多的觀念都和費曼大師的理念不謀而合,也因此,想證實自己想法的心態,反而成為了我閱讀這本書重要的動力。
人類本來就是一種無知的存在,若我們承認了這一點,才能夠支撐我們對於探索未知的這種想法,也因為無知,所以我們才想盡辦法地要去造訪已知盡頭的未知世界吧!
大自然的想像力總是遠遠地超越我們人類的想像力,當我們還在探索為什麼生命體需要大自然所造成的那些物質才得以生存的時候,大地早就預備出那樣的環境了。然而無知並不表示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反倒是身為人類所獲得的一項偉大的價值,因為無知加上好奇心,才導致我們可以無止盡的進步。
從人類開始發想「大自然可以,人類也一定可以!」的時候,正是在模仿的階段。沒有模仿就沒有創新,科技亦是如此,不仰賴那種無跡可循、天外飛來一筆的奇蹟創新,而是紮紮實實地延伸大自然的經驗,透過存在的萬物做為想法的驗證和考驗,因而我們得以看見飛機和群鳥展翅齊飛、潛艇和鯨豚結群共游等等在以往視為不可思議的場景。
作為一名科學家或是設計師,不帶權威的客觀是很重要的人格特質,必須要知道,不管是最終的理論或是設計的成果,任何事都沒有確定的答案,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不可能會有令人滿意或是無法找到任何瑕疵的結果,所以只要在任何一個環節裡有人證實了它的錯誤,就勇於認錯吧!對於錯誤本來就沒有什麼好固執的,那種抱有定見認為自己絕無漏洞的人,往往才是漏洞百出的那一個,所以重要的是,錯誤之後,要鎮得住腳,向存疑者詢問、討論,不斷嘗試新的方法,不停的進步,朝向完美的臨界。
而除了「錯誤是必然的」這個觀念,還有一個弦外之音,就是凡事不要太追求完美,因為沒有真正的完美。如果有時間上或條件上的許可,我們可以做事情做得更為精確,但是絕不是鑽牛角尖。真的還有餘力的話,就從其他角度來嘗試更多方面的思維吧!事實上就是,既然沒辦法完成百分之百完美的作品,那何必去執著於一貫的作風到底呢?現在絕對是講求創新和效率的世代,固然以往經典的作品能成為典範,但跳脫原有思維的作品才能成就現代的商機,樹立新時代的根基。
當然,延續前面兩段的論點,便不難發現「一體兩面」的規則。沒有完美,也沒有一定的對和錯,因此知道結果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若連結果本身都是不完美的,那麼你知道了結果以後又能證明些什麼?唯有體認自己的無知,持續地為發現新事物而展開行動,去推翻以前人們所相信的定局,這樣才會是令人興奮的「結果」吧!
所謂歷史,就是將前人類的思維傳諸於後世,目的是提供前車之鑒,更是想藉由時間的歷練,讓身為後世的我們來見證前人一直遵行的真理是否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若道理是明確而非模稜兩可的,則它影響世人的力量將會更顯強大。也就是說,真理在經歷不同時代的辯證與研究後,將更為明確與精煉。
單單靠科技不能承擔人類對於歷史的責任,唯有博愛與科技結合,才能確保人類永續的生存。而科學家和設計師的責任在於運用無止盡的想像力去發掘、驗證新事物,並且應該思考是否要讓哪些「科技」得以發展,去避免讓這些科技造成人類和自然的傷害。你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