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是描寫作者的人生經驗以及富有人道主義色彩,看到這本書時,心中很疑惑,高牆是指什麼?又為何要倒下?高牆兩字給我的感覺不外於就是冷漠,從南部上來讀書之後,深深的體悟到這種繁忙城市中,現代人的步伐越來越快,人跟人之間的那種似近似遠的奧妙,站在捷運站或公車站等車時,仔細觀察身旁的人,有的人低頭看著他手上的書;有的人閉著眼用耳朵傾聽著音樂;有的人拿著手機講著公事等,感覺大家都活在自己的小框框裡,感覺格外的冷淡冷漠,就如同序中德蕾莎修女所說的「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而作者利用牆作關鍵,寫出這世界的貧富差距對他人的距離感,利用一篇一篇小故事來傳達他想表達的人生觀想法,每篇故事不攏長,但卻豐富者作者對人性的悲憫和關懷,「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作者帶領我們走向另外種思考方向,以二十八篇小故事,不同的層面及角度,喚醒藏在人們內心深處那熾熱的愛與關懷,讓冷漠重新得到軟化滋潤,使得人與人內心的隔閡倒下吧。
對生命的無常,我們難以去捉摸,時常因為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而引發悲難,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等,這些災難都是還無預警的發生,瞬間家園變得支離破碎家破人亡無家可歸。書裡,描寫德雷莎修女的偉大善行,為使困苦的人能有舒緩的厄境,就必須有人願意去伸出雙手,德雷莎修女願意放棄在一片高牆內安逸舒適的生活,把自己變成窮人般的修女且服務他人,比他更需幫助的人。德蕾莎修女認為,對窮人來說,他們除了渴望糧食或物質的滿足之外,他們更渴望是作人的尊嚴,為了讓那些窮困快要死去的人,活得有尊嚴,還成立垂死之家,她願意照顧醫院不收留的病患,發揮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她將一生奉獻給比她更需幫助的困苦人家,把愛跟關懷帶到各個角落。
其中〈屋頂〉這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讓我的心底如當頭棒喝之震撼,故事敘述落後地區的小男孩,在困苦的環境生存,生活環境非常簡陋,而他的願望只是走進一間有屋頂的房子,睡在一張有床單的床上。看完這篇故事,我驚覺原來我是那麼的幸福,現在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是一群幸福的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個遮風避雨的房子,有溫飽的三餐,更有溫暖的家庭,相對之下,故事主角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說是多麼微小的事物,根本不以為意,但對較弱勢的家庭來說,這是多麼遙遠的願望,三餐都顧不飽了,可以不用四處流浪,有個稍微可避雨的地方就該偷笑了,哪來的貪念敢奢求完善甚至有張床呢?這讓我想起一碗麵的故事,有一對兄弟,到麵店點了一碗麵,哥哥與弟弟各吃一小口後,就請老闆娘包了起來,老闆娘好奇的問:「小弟弟,怎麼不吃了呢?」哥哥低著頭沒說話,一旁的弟弟天真的說:「我們身上錢只夠買一碗,媽媽生病在家,還沒有吃。」看完這篇,讓我感觸真的很深,一碗麵對我們大學生,也不一定吃得飽,但世界每個角落,住哪都是個謎,何況是溫飽。
另外有篇故事〈我是誰?〉,看第一遍這篇故事時,我無法體會了解故事到底想給我們什麼啟發,於是我翻了兩遍三遍,終於第三遍我體悟了故事的道理,「我只認識路加神父,我不認是教宗。」故事中小男孩天真的一句話,深深打入我心裡,明明路加神父與教宗是同樣個人,但小男孩內心指認定認得那常來探望他的路加神父。這讓我深深體悟,人們以往追逐的名利,往往只是曇花一現,什麼頭銜名聲,終究都會跟著年紀衰老被遺忘,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警惕自己,才可能被歷史留住,後人緬懷。
看完這本書,我花了一段時間消化故事給我的衝擊,我內心充滿許多感概也得到許多啟發,會發現自己真的都活在自己高牆內,與高牆外的世界比較起來,自己是多麼幸福要懂知足。每當我由電視看到有些慈善團體,不僅送物質幫助那些落後國家,甚至用行動來展示愛心關心,用空餘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回想現在大學生,不是玩電腦就是睡覺,與其把生命浪費在這些無意義的事上,不如多關心周遭的人事物,有時候一聲問候,都能讓人感到溫暖有力量,而對貧困者來說,可能因為一個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大大的滿足,哪怕是一點關心的問候,都是無限的感動欣慰。
|